1. 0
  2. 1
  3. 2
首页 >> 招生就业 >> 就业创业 >> 详细内容
 
就业创业 >> 正文
大学毕业生们“血泪”求职经:细节决定成败
日期:2008-11-02 00:00:00  发布人:郝名扬  浏览量:176

     临近毕业,大学生 求职 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求职路上可谓几多欢喜几多愁,几位毕业生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求职经验。
诚实,没有过时
    面试就像推销,“商品”就是自己。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小徐谈到自己求职成功的体会时说: “面试前要做充分准备,临场回答一定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年代,诚实并没有过时 ” 。
   记得找 工作 前,师兄师姐们会向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面试时要表现得圆滑老练些,不知道的千万不能说不知道,要想方设法“圆”过去。但是,即使一时混了过去,也终有一天会 “露馅”。其实,无需把面试想像得多么恐怖、刁钻。虽然面试官有的严肃,有的慈祥,但他们都是本着录取合适人员的态度来的,只要你如实发挥水平就可以了。这和买商品一样,如果有个推销员把一件商品说得天花乱坠,你还敢买吗?
   出于专业对口的考虑,小徐希望能进一个 公司 做文职工作。多数面试都是从自我介绍开始,她的体会是:如实反映优点,紧扣专业优势。因为一般的介绍在 简历 上已经有了,考官不会太感兴趣,所以更要主动突出介绍自己的性格和专业等优势。不能过分渲染自己的社会工作成果,也没有必要拔高自己的成绩水平,而是就自己擅长和熟悉的专业领域,跟主考者开聊。
   另外,面试前小徐对办公文秘的专业知识作了精心准备,对其岗位性质和职责要求进行了解,做好 “功课”。准备得充分,一方面说明我能力强,另一方面也体现自己对所聘岗位的热爱。
   百密总有一疏。应试者准备得
   再好,也不可能对考官的每个问题都能回答得出。面试时,考官抛出了一个她不记得的知识点。当时,她坦诚回答:“对不起,我学过,但忘记了。”还记得当时考官对她微微一笑,没有停顿,也没有责怪,结束后说了一句:“同学,你很诚实。”最后,小徐收到了该单位的录取通知书。
   现在有很多介绍面试技巧的书,教导学生如何如何表现。笔者认为适当的礼仪是需要的,但老练和圆滑则大可不必。只有真诚的交流,别人才能感受到你的诚意。
   不注意细节与成功失之交臂
   一份小小的简历,让 河北工业大学 毕业生小刘(化名)栽了跟头:上次应聘 ,本来很有希望的他败在了细节上。参加招聘会的那天早上,小刘不慎碰翻了水杯,将放在书桌上的简历打湿了。为尽快赶到会场,小刘只将简历简单晾了一下,便和其他东西一起,匆匆塞进背包。在招聘现场,小刘看中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广告策划主管岗位。按照这家企业的要求,招聘人员将先与应聘者简单交谈,再收简历,被收简历的人将得到面试机会。招聘人员问了小刘三个问题后,便找他要简历。小刘受宠若惊地掏出简历,这才发现,简历上不光有一大片水渍,而且放在包里一揉,再加上钥匙等东西的划痕,已经不成样子了。小刘努力将它弄平整,递了过去。招聘人员的眉头皱了皱,还是收下了。那份折皱的简历夹在一叠整洁的简历里,显得十分刺眼。
   三天后,小刘参加了面试,表现非常活跃,无论是现场操作 PHOTOSHOP,还是为虚拟的产品做口头推介,他都完成得不错。身为学校戏剧社骨干社员的他,还即兴表演了一段小品,赢得面试负责人的啧啧称赞。当他结束面试走出办公室时,一位负责的小姐告诉他: “你是今天面试者中最出色的一个。”
   然而,面试过去一周后,小刘依然没有得到回复,他急了,忍不[FS:PAGE]住打电话向那位小姐询问情况。小姐沉默了一会,告诉他:“其实招聘负责人对你是很满意的,但你败在了简历上。老总说,一个连简历都保管不好的人,是管理不好一个部门的。你应该知道,简历实际上代表的是你的个人形象。将一份凌乱的简历投出去,有失严谨”小刘大悟。从此,小刘变得谨慎起来。他深切感到,决定人生成败的,有时只是一个小细节。
   莫把 “经历”当成 “经验”
   招聘会现场,不少用人单位纷纷打出 “具备一定实践经验或工作经验”的旗号。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上填满丰富的 “经验 ”以期待跨越这道 “门槛”。然而,有些人在这上面却吃了亏。
   看看小李的求职简历,简历重点阐述了他所具备的“丰富经验”:大一,做过推销员,当过勤杂工,卖过报纸;大二,发过传单,拉过广告,做过家教;大三,当过服务生,卖过电话卡 … …如此丰富的经验却被用人单位拒绝了,原因在哪?
   一位负责公司招聘的女士告诉记者“看了这个经验很丰富的毕业生的简历,我们会不禁疑问,他整天都在忙着“实践”,还拿什么时间来学习呢?而且他的经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我们要的是对我们行业有专业经验的人才。”
   可见,像小李这样跑马灯似的到处“兼职”,显然走入了“经验”的误区。笔者认为“经历”不等于“经验”。“经验”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而回过头来审视某些大学生们所追求的“经验”,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经历”,恨不得把一天当 25小时,做 25件大事情。但是,这样机械地像一只蜻蜓“掠过水面,不留痕迹”“经验”又何从谈起? 摘自《东北新闻网》

核发:0 点击数:176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