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1327111222
课程名称: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
二、学时、学分
总学时数:36,其中理论学时:30 实验学时:6 学分:2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 体育教育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教育心理学》为黄淮学院师范专业教师教育必修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该课程对于学生正确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地位与作用,科学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阐明学生学习的内在过程、特点及规律,探索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外部因素。把握教育心理学的过程和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知晓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技术和模式,提升自己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
1、以科学精神为指导,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构建传授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规范的学习以及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
3、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在正确理解教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运用有关理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4、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培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绩测验的命题能力、研究能力;
5、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6、了解教师等外部因素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了解这些外部影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能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施加有效的、积极的影响;
7、有意识养成教师职业的神圣感、使命感,有追求理想教师境界的意识、价值观和信念。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了解教育心理学历史及其基本内容;熟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教育心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1 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
1.1.1教学:科学,还是艺术
1.1.2教师:从新手到专家
1.1.3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
1.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1.2.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1.2.2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1.2.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3.1初创时期
1.3.2发展时期
1.3.3成熟时期
1.3.4完善时期
1.4 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1.4.1教育心理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1.4.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步骤
1.4.3研究的有效性
1.4.4阅读研究文章
(三)重点与难点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及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育与心理发展(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理解有关心理发展理论与教育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2.1 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与教育的一般关系
2.1.1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一般过程
2.1.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2.1.3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2.2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2.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2.2.2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2.3 语言获得和发展的理论与教育
2.3.1强化说
2.3.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
2.3.3皮亚杰的语言发展理论
2.3.4语言发展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
2.4 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与教育
2.4.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4.2爱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2.4.3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重点与难点
有关心理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三章 学习的一般概述(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学习的定义、分类、意义和作用,了解学习与脑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3.1 学习的性质、意义和作用
3.1.1什么是学习
3.1.2学习的一般过程
3.1.3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3.1.4人类学习的特点
3.1.5学生学习的特点
3.2 学习与脑
3.2.1影响脑发展和机能的因素
3.2.2脑的结构和学习
3.2.3学习、行为问题与脑
3.2.4脑科学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3.3 学习的分类
3.3.1加涅的学习分类
3.3.2布卢姆的学习分类
3.3.3奥苏贝尔的分类
3.3.4国内学者的分类
3.4 学习理论概览
3.4.1学习理论研究的意义
3.4.2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渊源
3.4.3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发展脉络
3.4.4认知派学习论的发展脉络
3.4.5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发展脉络
(三)重点与难点
学习的分类、学习理论概览。
第四章 行为——联想主义的学习理论(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行为——联想主义学习理论。
(二)教学内容
4.1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华生的行为主义
4.1.1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4.1.2华生的行为主义
4.2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4.2.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4.2.2桑代克的学习率
4.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4.3.1斯金纳的实验——斯金纳箱
4.3.2反射学说
4.3.3强化学说
4.3.4行为的学习
4.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4.4.1社会认知理论
4.4.2交互决定观
4.4.3观察学习的过程
4.5认知行为矫正
4.5.1自我管理
4.5.2自我语言
(三)重点与难点
行为的学习,认知行为矫正。
第五章 认知的—组织的学习理论(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二)教学内容
5.1 格式塔学习理论
5.2 托尔曼符号学习论
5.3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5.3.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5.3.2类别及其编码系统
5.3.3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5.3.4提倡发现学习
5.3.5对布鲁纳理论的评价
5.4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5.4.1有意义的学习
5.4.2接受学习
5.4.3认知结构同化论
5.4.4教学原则
5.5 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5.6 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5.6.1理论基础
5.6.2智力活动形成的五个基本阶段
5.7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5.7.1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5.7.2当今建构主义对于学习的基本解释
5.7.3认知建构主义与教学
5.7.4对认知建构主义的简评
(三)重点与难点
各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六章 学习与迁移(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迁移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有关迁移的理论和研究,掌握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二)教学内容
6.1 迁移的概述
6.1.1迁移的定义
6.1.2迁移的分类
6.1.3迁移在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
6.2 有关迁移的理论和研究
6.2.1早期的迁移理论
6.2.2六七十年代的迁移研究
6.2.3八九十年代对迁移的研究
6.3 影响迁移的因素
6.3.1个人因素
6.3.2客观因素
6.4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6.4.1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6.4.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
6.4.3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
6.4.4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6.4.5有意识地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帮他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6.4.6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三)重点与难点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迁移的理论和研究。
第七章 学习动机(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学习动机的一般概况,理解学习动机的理论,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二)教学内容
7.1 学习动机概述
7.1.1动机与学习动机
7.1.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7.1.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7.1.4学习动机的分类
7.2 学习动机理论
7.2.1强化论
7.2.2需要层次说
7.2.3自我效能感理论
7.2.4成就动机论
7.2.5归因理论
7.3 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7.3.1内部条件
7.3.2外部条件
7.4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7.4.1学习动机的培养
7.4.2学习动机的激发
(三)重点与难点
学习动机理论。
第八章 概念和原理的学习(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概念与原理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8.1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8.1.1概念的意义和结构
8.1.2概念的获得和运用
8.1.3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8.2 原理的学习
8.2.1什么是原理的学习
8.2.2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
8.2.3原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三)重点与难点
概念的获得和运用。
第九章 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问题解决的一般概况,理解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性质及培养、训练。
(二)教学内容
9.1 问题解决
9.1.2问题解决的性质
9.1.2问题解决的理论和模式
9.1.3解决问题的过程
9.1.4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9.1.5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9.2 批判性思维
9.2.1批判性思维的含义
9.2.2批判性思维的训练途径
9.2.3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9.2.4对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的批评
9.3 创造性思维
9.3.1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9.3.2创造性的评估
9.3.3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3.4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三)重点与难点
问题解决的理论和模式。
第十章 学习策略(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的一般概况,掌握学习策略的运用。
(二)教学内容
10.1 学习策略概述
10.1.1学习策略的界定
10.1.2学习策略的成分及其层次
10.1.3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
10.1.4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的学习
10.2 认知策略
10.2.1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10.2.2过程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10.3 元认知
10.3.1元认知的结构
10.3.2元认知策略
10.4 学习策略的应用
10.4.1策略教学的原则
10.4.2几种常见的学习策略
(三)重点与难点
元认知,学习策略的运用。
第十一章 品德形成与培养(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德育心理的概况,理解道德认知的形成过程及其培养,了解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掌握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
(二)教学内容
11.1 德育心理学概述
11.1.1品德的界定
11.1.2品德的心理结构
11.1.3德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1.2 前苏联德育心理研究状况
11.2.1 50年代以前的情况
11.2.2 60年代以来的主要动向
11.3 道德认知的形成过程及培养
11.3.1 道德认知发展论
11.3.2 道德知识的领会、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的产生
11.4 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
11.4.1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
11.4.2道德情感的培养
11.5 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
11.5.1有关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论
11.5.2道德行为的培养
11.6 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11.6.1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
11.6.2矫正不良品德措施及其心理学依据
(三)重点与难点
道德认知发展论,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论,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形式的选择及教学环境的设置。
(二)教学内容
12.1 设置教学目标
12.1.1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
12.1.2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12.1.3各种教学目标的设置
12.1.4课程目标的设计
12.2 选择教学形式
12.2.1课堂讲演
12.2.2课堂问答
12.2.3课堂自习
12.2.4小组讨论
12.2.5个别化教学
12.3 设置教学环境
12.3.1课堂设计的形式
12.3.2课堂设计中考虑的因素
(三)重点与难点
设置教学目标。
第十三章 有效的教学(2学时)
(一)教学的目的、要求:
理解成功教学的必备条件。
(二)教学内容:
13.1 有效教学概述
13.1.1卡罗尔学校学习的模式
13.1.2有效教学的QAIT模式
13.2 有效教师的特征
13.2.1知识丰富
13.2.2条理清晰
13.2.3热情、热心
13.3 针对不同课题的有效教学
13.3.1指导教学
13.3.2发现学习
13.3.3合作学习
13.3.4人本主义方法
13.4 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教学
13.4.1全班教学
13.4.2小组教学
13.4.3个别化教学
(三)重点与难点
指导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人本主义方法,个别化教学。
第十四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的一般情况,理解学习方式差异的成因,理解因材施教的心理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
14.1 学生的个别差异概述
14.1.1什么是心理的个别差异
14.1.2心理个别差异问题的起因
14.1.3学校环境中学生个别差异的表现
14.2 学习方式差异
14.2.1感觉通道
14.2.2与学习有关的生活方式
14.2.3认知方式
14.2.4大脑的单侧化
14.3 因材施教的心理学问题
14.3.1个别差异的了解和鉴定
14.3.2学校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的问题
14.4 特殊儿童教育的心理学问题
14.4.1特殊教育及纳入主流运动
14.4.2学校教学中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
(三)重点与难点
学习方式差异类型及其意义。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教师的角色,理解教师应具的专业品质,了解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理解教师的成长和培养。
(二)教学内容
15.1 教师的角色
15.1.1设计者
15.1.2指导者和信息源
15.1.3促进者
15.1.4组织者和管理者
15.1.5伙伴
15.1.6帮助者
15.1.7反思者与研究者
15.2 教师的专业品质
15.2.1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
15.2.2情感投入
15.2.3教师对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理解
15.2.4教师的教学能力
15.2.5教师的交互沟通能力
15.2.6教师个性特征
15.3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15.3.1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15.3.2学生对教师的影响
15.3.3师生的相互作用
15.4 教师的评定
15.4.1教师评定的角度
15.4.2评定的方式
15.5 教师的成长和培养
15.5.1观摩和分析
15.5.2微型教学,又称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
15.5.3教学决策训练
15.5.4教师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
15.5.5教师参与研究
(三)重点与难点
教师的专业品质,教师的成长和培养。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极为密切,该学科的发展吸收了众多学科的精髓而其研究成果又为其他学科的理论提供了佐证。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门建立在上述诸学科基础之上的独立的应用科学。因此,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本学科的理论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八、教学时数分配
《教育心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6 理论课学时:30 实验课学时:6 学分: 2
章节 |
各章标题名称 |
讲授学时 |
实验学时 |
辅导学时 |
备注 |
第一章 |
绪论 |
2 |
|
|
|
第二章 |
教育与心理发展 |
2 |
|
|
|
第三章 |
学习的一般概述 |
2 |
2 |
|
|
第四章 |
行为——联想主义的学习理论 |
2 |
|
|
|
第五章 |
认知的—组织的学习理论 |
2 |
|
|
|
第六章 |
学习与迁移 |
2 |
2 |
|
|
第七章 |
学习动机 |
2 |
|
|
|
第八章 |
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
2 |
|
|
|
第九章 |
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 |
2 |
2 |
|
|
第十章 |
学习策略 |
2 |
|
|
|
第十一章 |
品德形成与培养 |
2 |
|
|
|
第十二章 |
教学设计 |
2 |
|
|
|
第十三章 |
有效的教学 |
2 |
|
|
|
第十四章 |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
2 |
|
|
|
第十五章 |
教师心理 |
2 |
|
|
|
合计 |
|
30 |
6 |
|
|
九、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育心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内容提要 |
学时 |
实验类型(演示、验证、综合、设计等) |
是否为 开放实验 |
1 |
注意分配 |
注意分配能力测试 |
|
综合 |
是 |
2 |
棒框仪 |
人格测试 |
|
综合 |
是 |
3 |
河内塔 |
逻辑推理 |
|
综合 |
是 |
4 |
空间知觉测试 |
空间知觉能力 |
|
综合 |
是 |
5 |
镜画仪 |
技能形成与迁移 |
|
综合 |
是 |
6 |
手指灵活性 |
职业技能测试 |
|
综合 |
是 |
7 |
|
|
|
|
|
8 |
|
|
|
|
|
9 |
|
|
|
|
|
10 |
|
|
|
|
|
注:以上实验根据具体课程安排及班级人数选择。
十、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二)参考书:
(1)《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3版.
(2)《教育心理学》,邵瑞珍、皮连生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第2版。
(3)《教育心理学》,皮连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4)《教育心理学》,李伯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
(5)《教育心理学》,冯忠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
(7)《发展心理学》,David R.Shaffer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6版.
(8)《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 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5月第16版。
十一、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
本课程运用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线,以学生自学并与教师互动学习和讨论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课堂辩论、课堂演讲、心理实验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意识。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使教学形式形象、生动、直观、简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十二、推荐的教学网站和相关专业文献网站
1. 本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心理学 http://www.socialwork.com.hk/psychology.htm
2. 中国心理热线 http://www.zgxl.net
3.励志人生 http://bbs.lz-life.com/
4. 中国高校心理在线 http://www.chinapsy.net/
5. 中国校园网 http://www.54youth.com.cn/
6. 中国心理学会 http://www.cpsbeijing.org/
十三、其他
本课采取平时考核、期终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平时成绩占20%,期终考查占70%,实验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