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1327112322
课程名称:教育学 Education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36 讲授学时:36 学分:2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本科) 开设学期:第六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及其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须认真学习与掌握该门学科,因此,它在教育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教育学是为本科学生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应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思考教育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涉及了15个方面的内容。它主要反映了普通教育学中的最一般的基础理论问题,对学生基本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基本教育技能的掌握起着奠基作用。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当代教育学理论基本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和教学观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认识;形成课程与教学的规划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教学技能以及课程与教学管理技能;了解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能够独立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掌握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和艺术,具备带班的基本能力;形成问题意识和自觉学习、研究的兴趣,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共3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本质、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掌握教育学产生与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了解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等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二)教学内容
1.1 教育学的概念与问题领域
1.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1.3 教育学的学习意义和要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教育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教育学的发展简史。
难点:1.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
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共3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社会生产力、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等对教育的制约性;掌握和理解教育对社会各个系统的作用;了解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能运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有关理论分析当前教育改革中的有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
2.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2.2 教育与生产力
2.3 教育与文化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难点:1.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人的发展的概念,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学校教育发挥作用的条件;理解人的发展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等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并能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教育与人的关系的分析,让学生牢固建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这一基本命题,从而更好理解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育人性。
(二)教学内容
3.1人的发展概述
3.2 学校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3.3 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要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难点:1.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教育目的(共3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理解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及对教育目的制定的影响;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结构及教育目的的演变。通过教育目的价值理论及社会制约性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探讨在教育实践中,应如何克服“应试教育”等不良教育倾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教学内容
4.1 教育目的概述
4.2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
4.3 教育目的的实现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难点: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2.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共3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的职责与角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教师的素质;掌握和理解学生的基本属性与社会地位;掌握师生关系的概念、特点与类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时代师生关系现状与问题。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了解,培养专业情感,帮助学生自觉形成教师的专业思想。
(二)教学内容
5.1 教师
5.2 学生
5.3 师生关系
5.3.1 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5.3.2 师生关系的内涵与建立
5.3.3 师生互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教师:概念;地位与作用。
2. 学生:学生的基本属性;
3. 师生关系特点;师生关系的建立。
难点:1. 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
2. 学生的基本属性
第六章 学校教育体系(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现代学制及其类型;了解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及现行学制的基本特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现代学制的变革,明确现代学制改革趋势。
(二)教学内容
6.1 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
6.1.1 学校教育的产生
6.1.2 学校教育的发展
6.1.3 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
6.2 学校教育体系的构成
6.2.1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分类
6.2.2 学校教育体系的结构
6.3 学校教育体系的变革
6.3.1 学校教育体系改革的基本问题
6.3.2 学校教育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内容
6.3.3 我国学校教育体系的改革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制的结构;确立依据;中国的学制改革
2.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难点: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第七章 课程(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对课程定义的不同观点以及不同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掌握和理解不同课程类型及其特点;掌握和理解课程编制和组织实施的基本原理;了解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能够运用课程的基本理论分析世界课程改革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7.1 课程与课程理论
7.1.1 课程的含义
7.1.2 课程的类型
7.1.3 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
7.2 课程开发与课程形态
7.2.1 课程目标的确立
7.2.2 课程开发的过程
7.2.3 课程的形态
7.3 课程改革
7.3.1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7.3.2 我国课程改革的进展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课程的概念
2.课程理论;当代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趋势
难点:1.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
2.课程开发的过程
第八章 教学(上)(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教学的概念、意义和任务,确立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的观念,形成科学的教学观。掌握和理解教学过程的概念与本质,深刻理解教学过程的实质。通过对教学过程规律的分析和理解,真正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及实施要求,并能灵活运用教学原则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8.1 教学的含义、属性与地位
8.1.1 教学的含义
8.1.2 教学的属性
8.2 教学过程
8.2.1 教学过程概述
8.2.2 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8.2.3 教学环节
8.3 教学原则
8.3.1 教学原则的概念和作用
8.3.2 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8.3.3 我国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其运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2.教学的属性
3.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实施要求
难点:1.教学过程的本质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九章 教学(下)(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认识和掌握各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掌握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及局限性;掌握教学方法的概念,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常用方法的优缺点。熟练掌握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新课改的教学特点。
(二)教学内容
9.1 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9.1.1 教学方法概述
9.1.2 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9.2 教学组织形式
9.2.1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9.2.2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9.2.3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9.3 教学设计
9.3.1 教学设计概述
9.3.2 教学设计的内容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认识和掌握各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2.教学常用的方法及优缺点
难点:1.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第十章 学校德育(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德育的概念,明确学校德育的真正含义,注意区别德育与政治教育的不同。明确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和任务,掌握德育过程的概念及其规律,理解德育过程的基本原则,并学会处理德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并能结合实际分析当前我国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解德育方法的基本概念,理解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了解德育方法各自的特点及优势。
(二)教学内容
10.1 学校德育概述
10.2 学校德育过程
10.2.1 德育过程及其认识
10.2.2 教育者实施学校德育的基本原理
10.2.3 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基本原理
10.3 学校德育实施
10.3.1 德育的多样化途径
10.3.2 德育的基本原则
10.3.3 德育的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德育的概念及德育过程的概念
2.德育过程的规律
3.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难点:1.德育过程的矛盾与本质
2.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
第十一章:学校体育、美育、劳动与职业技术教育(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的概念、意义、任务、内容、组织形式、体育过程及其基本要求;了解学校卫生的意义、任务与主要内容;掌握和理解美育的意义、任务、美育过程与原则、美育途径与方法;并能结合实际分析当前我国学校美育的问题与对策。通过教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原则,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与途径;并能分析我国当前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二)教学内容
11.1 学校体育
11.1.1 体育的意义和任务
11.1.2 体育的内容和形式
11.1.3 体育的要求
11.2 学校美育
11.3 劳动与职业技术教育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体育的概念;体育过程及其基本要求。
2.美育的意义、任务、途径与方法
难点: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职业技术教育五育之间的关系
第十二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和理解班主任的素质要求,工作职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内容与方法,掌握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策略,并能结合实际分析当前我国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深刻理解班主任工作的地位及责任。
(二)教学内容
12.1 班主任
12.2 班级组织
12.3 班级建设与管理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班集体的概念
2.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
难点:1.现代班主任的特点
2.现代班主任的素质结构
第十三章 教育评价 教育研究 (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教育评价的原则与标准,理解教育评价的含义,了解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掌握教育研究的一般环节,通过教学掌握教育测验与评估的有效条件:实用性、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的含义,并充分理解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在测验实施中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内容
13.1 教育评价
13.2 教育研究概述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的含义及在测验实施中的相互影响
难点:教育测验与评估的有效条件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以教育活动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是大学教育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必须掌握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八、教学时数分配
《教育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6 学分:2
章次 |
各章标题名称 |
讲授 学时 |
实验 学时 |
实践 学时 |
讨论、习题课 等学时 |
第一章 |
绪 论 |
3 |
|
|
|
第二章 |
教育与社会 |
3 |
|
|
|
第三章 |
教育与人的发展 |
2 |
|
|
2节技能训练 |
第四章 |
教育目的 |
3 |
|
|
|
第五章 |
教师与学生 |
3 |
|
|
|
第六章 |
学校教育体系 |
2 |
|
|
|
第七章 |
课程 |
2 |
|
|
|
第八章 |
教学(上) |
2 |
|
|
|
第九章 |
教学(下) |
2 |
|
|
2节技能训练 |
第十章 |
学校德育 |
3 |
|
|
1节讨论 |
第十一章 |
学校体育、美育、劳动与职业技术教育 |
2 |
|
|
|
第十二章 |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
2 |
|
|
|
第十三章 |
教育评价 教育研究 |
2 |
|
|
|
合计 |
|
31 |
|
|
5 |
九、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教育学》,朱家存 王守恒 周兴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二)参考书:
1.《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教育概论》,叶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十、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
文献阅读、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十一、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该课程为考试课,成绩计算:卷面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