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2. 1
  3. 2
首页 >> 专业建设 >> 课程建设 >> 详细内容
 
课程建设 >> 正文
黄淮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日期:2017-10-31 12:13:49  发布人: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  浏览量:1697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 1336111314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Sports Physiology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72      讲授学时:60    实验学时:12     学分:4                      

三、适用专业级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必修课。《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之一,介绍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及运动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的变化,不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突出了体育专业的特点及应用方向。

主要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正常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规律及其调节机理;掌握体育锻炼对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基本机理;掌握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以及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方法,并初步用于指导和评价体育实践教学。

主要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2013年修订的《黄淮学院2013年体育教育本科培养方案》为依据,注重教学方法创新,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为辅,在任务、内容、重点、难点、阶段进度要求的前提下,提倡教师采用多种教法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学与授课相结合,采用答疑、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加强师生的互动性。讲授课,切实作到以素质教育为方向,既重视知识传授,又重视能力培养;讨论课强调创见和解惑。利用实践教学(实验课)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学习实验设计的基本技能和分析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

(二)教学内容

1.1生命的基本特征

1.1.1新陈代谢

1.1.2兴奋性

1.1.3应激性

1.1.4适应性

1.1.5生殖

1.2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1.2.1神经调节

1.2.3体液调节

1.2.4自身调节

1.2.5生物节律

1.3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

1.3.1非自动控制系统

1.3.2反馈控制系统

1.3.3前馈控制系统

1.4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4.1研究水平

1.4.2研究方法

1.5 运动生理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1.5.1运动生理学的历史

1.5.2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1.6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命的基本特征和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难点: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

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和产生原理;神经冲动传导和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过程;骨骼肌收缩的滑行学说和肌肉收缩和放松的过程;了解肌纤维类型和运动。

(二)教学内容

2.1 肌纤维的结构

2.1.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2.1.2肌管系统

2.1.3肌丝的分子组成

2.2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2.1静息电位

2.2.2动作电位

2.2.3动作电位的传导

2.2.4细胞间的兴奋传递(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

2.2.5肌电

2.3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2.3.1肌丝滑行学说

2.3.2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

2.3.3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机制

2.4 骨骼肌特性(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

2.5 肌肉收缩

2.5.1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2.5.2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2.5.3运动单位的动员

2.6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2.6.1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2.6.2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2.6.3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

2.6.4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

2.6.5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2.7 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2.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过程。

3.骨骼肌收缩的滑行学说。

难点:1.动作电位产生原理。

2.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过程。

3.骨骼肌收缩的滑行学说和肌肉收缩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第三章 血 液(共 4 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体液、内环境、血液机能;血浆的理化特性和血细胞数量和机能,了解运动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3.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3.1.1血液的组成

3.1.2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物学意义

3.1.3血液的功能

3.1.4血液的理化特性

3.2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3.2.1 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3.2.2红细胞与运动

3.2.3白细胞与运动

3.2.4血小板与运动

3.3 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3.3.1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3.3.2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3.4运动员血液

3.4.1运动员血液的概念

3.4.2运动员血液特征

3.4.3运动员血液的生理意义

3.5血型与输血原则

3.5.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3.5.2 ABO血型

3.5.3 ABO血型与输血

3.6血液中重要指标参考价值及意义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内环境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2. 运动员血液。

3.红细胞的组成和机能。

难点:血浆渗透压与酸碱度。

第四章 循环机能(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及评定、动脉血压的形成与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和训练对心血管机能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4.1 循环系统概述

4.1.1心脏的一般结构与血液循环

4.1.2各类血管结构功能特点

4.2心脏生理

4.2.1心肌的生理特性

4.2.2 心肌的供血与能量代谢特点

4.2.3心脏的泵血功能

1.2.4、心音与心电图

4.3 血管生理

4.3.1 动脉血压

4.3.2动脉脉搏

4.3.3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1.3.4微循环

4.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4.1神经调节

4.4.2体液调节

4.4.3局部血流调节

4.5 运动与心血管功能

4.5.1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4.5.2 运动心脏的特点

4.5.3、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及评定。

2.动脉血压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和训练对心血管机能的影响。

难点:1.肌的生理特性。

2.心血管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3.影响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因素。

第五章 呼吸机能(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呼吸运动形式、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和胸内压的变化;掌握肺通气功能、气体运输和呼吸运动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

5.1 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功能

5.1.1肺通气的动力学

5.1.2肺通气的机能

5.1.3 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5.2  气体交换和运输

5.2.1气体交换

5.2.2气体运输

5.3 呼吸运动的调节

5.3.1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

5.3.2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5.3.3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5.4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5.4.1运动时通气与换气机能的变化

5.4.2运动时呼吸运动的调节

5.4.3运动时合理的呼吸方法

5.4.4 呼吸肌与运动训练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气功能、气体运输和呼吸运动的调节。

难点:气体运输和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六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消化道和消化液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掌握肌肉运动时能量供应的过程、体温调节的机制。

(二)教学内容

6.1 物质代谢

6.1.1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6.1.2主要营养物质的代谢

6.2 能量代谢

6.2.1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6.2.2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6.3 体温

6.3.1正常人体温度

6.3.2体温调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消化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小肠的吸收。

2.三个供能系统和供能过程。

难点:1.消化液的作用。

2.肌肉运动时能量供应的过程。

3.体温调节的机制。

第七章 肾脏机能(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原尿生成过程和肾脏在维持水平衡中的作用;了解尿生成过程和肾脏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7.1 肾脏的基本结构

7.1.1肾单位的基本结构

7.1.2肾脏的血液循环

7.2 尿的生成过程

7.2.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7.2.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7.2.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1.2.4、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

7.3 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7.3.1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7.3.2肾脏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7.4 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7.4.1 尿量

7.4.2运动性蛋白尿

7.4.3 运动性血尿

7.4.4 尿十项检测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原尿生成过程和肾脏在维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2. 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难点:1.尿生成过程和肾脏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2.排泄的概述。

第八章 内分泌机能(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激素的一般特性和作用原理;掌握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

8.1 内分泌概述

8.1.1内分泌与内分泌系统

8.1.2激素与激素的分类

8.1.3激素作用的一般生理作用和作用特征

8.2激素作用的机制与调节

8.2.1受体及作用特征

8.2.2 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过程

8.2.3 激素分泌的调节

8.3 主要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

8.3.1下丘脑内分泌功能

8.3.2垂体的分泌功能

8.3.3甲状腺、甲状旁腺的内分泌功能

8.3.4 肾上腺 的内分泌功能

8.3.5胰岛的内分泌功能

8.3.6 性腺的内分泌功能

8.3.7其它激素的生理作用

8.4激素分泌的调控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和作用。

难点:激素的一般特性和作用原理。

第九章 感觉机能(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视觉的机能;掌握位觉、本体感觉的机能和作用、掌握肌紧张和牵张反射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9.1 感觉机能概述

9.1.1感受器、感觉器官和感觉的概念和分类

9.1.2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9.2视觉

9.2.1眼的折光系统及调节

9.2.2眼的感光机能

9.2.3视觉生理与运动

9.3听觉和位觉器官

9.3.1听觉

9.3.2位觉

9.4本体感觉

9.4.1本体感受器的结构与机能

9.4.2本体感受器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9.5 其它感觉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位觉、本体感觉的机能和作用。

2.掌握肌紧张和牵张反射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难点:1.视觉、位觉、本体感觉的机能和作用。

2.肌紧张和牵张反射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第十章 神经系统机能(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突触的分类、传递过程和原理;掌握肌紧张和牵张反射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姿势反射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10.1 神经系统概述

10.1.1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10.1.2 神经胶质细胞

10.1.3 突触

10.1.4 神经递质和受体

10.2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10.2.1反射的概念

10.2.2反射弧

10.2.3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0.2.4 兴奋在反射中枢传播的特征

10.2.5 中枢抑制

10.2.6 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10.3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10.3.1 感觉信息的传入通路

10.3.2 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及其分析功能

10.4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10.4.1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0.4.2 本能行为和情绪调节

10.5脑的高级功能

10.5.1学习和记忆

10.5.2条件反射

10.5.3两个信号系统的概念

10.6睡眠

10.7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

10.7.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

10.7.2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

10.7.3 小脑和基底神经对躯体运动神经调控

10.7.4 大脑皮质在运动调控中的作用

10.7.5 躯体运动协调的神经机理

10.8 脑电图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2.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3.姿势反射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难点:突触的分类、传递过程和原理。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的运动技能的分类和生理本质;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的特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11.1  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

11.1.1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

11.1.2 运动技能的分类

11.1.3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

11.2 形成运动机能的学习过程

11.2.1泛化过程

11.2.2分化过程

11.2.3巩固过程与动作自动化

11.3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的特点。

难点: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

第十二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运动和运动后机体氧量的变化,有氧和无氧工作的原理;掌握评价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及应用方法及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12.1需氧量与摄氧量概述

12.1.1需氧量

12.1.2摄氧量

12.1.3氧亏

12.1.4运动后过量氧耗

12.2 有氧工作能力

12.2.1最大摄氧量

12.2.2乳酸阈

12.2.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12.3无氧工作能力

12.3.1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12.3.2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

12.3.3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评价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及应用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难点:运动和运动后机体氧量的变化、有氧和无氧工作的原理。

第十三章 身体素质(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身体素质的概念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掌握提高身体素质指标的特点及方法。

(二)教学内容

13.1力量素质

13.1.1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3.1.2力量训练原则

13.1.3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13.2速度素质

13.2.1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13.2.2速度素质训练

13.3耐力素质

13.3.1有氧耐力

13.3.2无氧耐力

* 13.4 平衡、灵敏柔韧和协调素质

13.4.1平衡素质

13.4.2灵敏素质

13.4.3柔韧素质

13.4.4 协调素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和应用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难点:影响身体素质发展因素的生理学机制。

第十四章 运动性疲劳(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机体运动过程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学机制,使学生掌握机体运动过程中运动性疲劳的概念,理解其产生的生理学机制及评价方式

(二)教学内容

14.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14.1.1 疲劳的概念

14.1.2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14.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14.2.1 衰竭学说

14.2.2 堵塞学说

14.2.3 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

14.2.4 保护性抑制学说

14.2.5 突变理论

14.2.6 自由基学说

14.3 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

14.3.1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

14.3.2 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

14.4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14.4.1 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14.4.2 测定神经系统和感觉机能判断疲劳

14.4.3 用生物电评价疲劳

14.4.4 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14.4.5 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14.4.6 判断疲劳的其他指标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特征。

2.疲劳的评定方法及应用方法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难点: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生理学机制。

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机体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学机制,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掌握肌肉运动时过程机能变化的产生机理及调节方式。

(二)教学内容

15.1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15.1.1赛前状态

15.1.2 准备活动

15.2 进入工作状态

15.2.1进入工作状态产生原因

15.2.2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15.2.3生理极点第二次呼吸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15.3稳定状态

15.3.1真稳定状态

15.3.2假稳定状态:概念、特点

15.3.3第一拐点与第二拐点

15.3.4 最大摄氧量平台

15.4运动性疲劳状态

15.5恢复过程

15.5.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15.5.2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

15.5.3促进恢复的措施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机体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2.运动时过程机能变化的产生机理及调节方式。

难点: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第十六章 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不同环境状态机体对环境的反应与适应能力,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掌握肌肉运动时过程机能变化的产生机理及调节方式。

(二)教学内容

16.1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

16.1.1高原应激

16.1.2高原服习

16.1.3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16.1.4 高原训练的要素

16.2热环境与运动能力

16.2.1热应激与适应

16.2.2热病及其预防

16.3 冷环境与运动

16.3.1冷应激与运动

16.3.2冷服习

* 16.4水环境与运动

16.4.1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16.4.2对水环境的适应

*16.5 微重力与运动

1.5.1微重力环境中的机体适应

16.5.1 微重力环境中的运动

*16.6 水下环境与运动

16.6.1 水深与气压

16.6.2 潜水的心血管适应

16.6.3 潜水减压病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不同环境状态机体对环境的反应与适应能力。

2.不同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节方式。

难点:不同环境下肌肉运动时过程机能变化的产生机理

第十七章 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掌握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

(二)教学内容

17.1概述

17.1.1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概念

17.1.2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功能

17.2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17.2.1运动系统测试指标

17.2.2心血管系统测试指标

17.2.3呼吸系统测试指标

17.2.4能量代谢系统测试指标

17.2.5神经系统及感觉机能测试指标

17.2.6身体形态学指标的测定

17.2.7其他技能评定指标

17.3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综合评定

17.3.1运动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17.3.2运动员身体机能综合评定的一般步骤

17.3.3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17.4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17.4.1 生理指标的检查

17.4.2 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

2.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

难点: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方法。

第十八章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了解基本动作的特征,掌握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及年龄变化。了解科学选材的年龄特征与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评价。

(二)教学内容

18.1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18.2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18.3 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难点: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及年龄变化与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评价。

第十九章 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共1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女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妊娠期与运动的关系。理解月经周期时相划分及月经周期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掌握女性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19.1 女子的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

19.2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女子的生理特点以及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难点:女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及月经生理周期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二十章 衰老与运动(共1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衰老的概念,了解衰老的主要机制。熟悉健身运动对老年人生理机能的影响。为老年人制定健身方案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20.1衰老的概念与机理

20.2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

20.3老年人的健身运动原则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健身运动对老年人生理机能的影响及老年人健身方案的方法。

难点:衰老的生理生化机制。

* 第十九章 运动健身与运动处方

* 第二十章 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

* 第二十一章 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 第二十二章 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

注:*表示为自学章节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先导课程为《运动解剖学》,也是一门应用性科学,把《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相互配和,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教学效果会更显著。

八、教学时数分配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理论学时:60学时

章次

各章标题名称

讲授学时

实验

学时

实践学时

讨论、习题课等学时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

6

 

 

 

 

第三章

血液

4

 

 

 

 

第四章

循环机能

4

 

 

 

 

第五章

呼吸机能

4

2

 

 

 

第六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

2

 

 

 

 

第七章

肾脏机能

2

 

 

 

 

第八章

内分泌机能

2

 

 

 

 

第九章

感觉机能

2

2

 

 

 

第十章

神经机能

2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

2

2

 

 

 

第十二章

有氧与无氧工作能力

4

2

 

 

 

第十三章

身体素质

4

2

 

 

 

第十四章

运动性疲劳

2

 

 

 

 

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6

 

 

 

 

第十六章

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

2

2

 

 

 

第十七章

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6

 

 

 

 

第十八章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

2

 

 

 

 

第十九章

女性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

1

 

 

 

 

第二十章

衰老与体育运动

1

 

 

 

 

 

九、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运动生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一览表

总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12学时

序号

实验名称

目的要求、内容提要

每组人数

实验时数

实验类型

必做选做

所在实验分室

1

人体安静时及运动后心率和血压的测定

掌握人体心率和动脉血压间接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15-20

2

综合性

必做

 

 

 

 

 

 

2

肌电测试

研究手部握力大小与前臂肌肉表面电信号的相关性

15-20

2

综合性

选做

3

肺活量的测定

掌握肺活量的测定及评价方法

15-20

2

综合性

必做

4

反应时运动时测试

掌握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的测定方法

15-20

2

综合性

必做

5

无氧功率的间接测定

掌握无氧功率的间接测定方法和评价。

15-20

2

综合性

选做

6

身体素质的测定

了解力量素质的测定方法

15-20

2

操作性

选做

7

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

掌握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

15-20

2

综合性

选做

8

运动性疲劳生理指标的测定

掌握运动疲劳的生理指标测定与评定的方法

15-20

2

设计性

选做

9

训练水平的生理学评定

掌握评定训练水平的简易生理学方法

15-20

4

综合性

选做

10

人体成分的测量和评价

掌握人体成分的测定法,为正确评价肥胖程度和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方法依据。

15-20

2

综合性

必做

十、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运动生理学》王瑞元,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二)参考书:

1.《生理学》 ,姚泰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

2.《运动生理学》 ,邓树勋,王健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3.《实用运动生理学》 ,杨锡让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7

4.《高级运动生理学》 ,田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

5.《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李洁主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5

6.《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全国体育教材委员会编写组,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1

十一、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

教学方式:

1.采用理论讲授、实验、讨论、布置任务、辅导等多种方式教学。课堂讲授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主要讲解理论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利用录象、光盘、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具,以优化教学过程。

2.本课程是一门应用科学,强调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的联系。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应有理论知识分析解释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在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和适应变化及其规律。

3.辅导答疑是教学方法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课程时数的限制,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课堂外以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辅导中要特别注意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个别学生因材施教和知识技能的迁移与应用等方面。

教学要求:

1. 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思想品德的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应注重育人、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严格要求,根据培养方案,结合办学定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2. 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的观点来指导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青少年业余训练打好基础,以及初步掌握评定人体功能能力的基本科学方法和依据人体功能变化特点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基本原理。

3. 教师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进度,撰写理论课讲稿和书写教案时,必须依照本大纲有关规定、要求以及教学资源状况,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并结合教学对象情况去制定,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技能的不断学习和创新。

4. 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提倡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5. 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使之在掌握基本实验能力的基础上,能够设计、开发创新性的实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6. 要认真执行教学常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

十二、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内容与成绩比例

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

 

平时成绩

理论成绩

实验成绩

合计

考勤

作业

百分比(%)

10

10

50

30

100

1.“平时成绩”的考核与要求

考核内容

主要依据

理论课出勤

旷课一次扣5分,迟到或早退扣2分,缺课累计达总学时三分之一及其以上者,不予正常考试。

作业完成

根据教师布置口头、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评分。

2. 理论考核的内容、形式与要求

《运动生理学》理论课笔试采取闭卷考试,依据本科方案培养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命题,卷面满分成绩为100分,占考核比例的50%。

3. 实验考核的内容、形式与要求

考核内容

                  主要依据

实验出勤

根据学生实验课出勤情况评分

实验操作

根据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评分

实验报告

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评分

注:实验课占课程总成绩的30%。

十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其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动物和人体实验获得的,因此,教学中必须同时开设实验课,做到理论与实验并重。通过实验课的开设,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应用能力。

2、本大纲总学时数为72学时,实验教学时数为12学时。

3、任课教师也可根据教材变更适当调节章节授课学时及内容。

4、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应重视介绍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和科研动态,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核发:0 点击数:1697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