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学院文件
院字〔2013〕104号
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印发《黄淮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
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规定》的通知
学校各单位:
现将《黄淮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贯彻执行。
2013年5月27日
黄 淮 学 院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黄淮学院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院字[2011]139号)精神,加强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科教学工程是我校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举措。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改革创新,以点带面。项目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建设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力争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第三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主要项目有以下几种:
(一) 专业改革类项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特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
(二)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类项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三) 课程建设类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四)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项目:教学团队、教学名师;
(五) 其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列出的相关项目。
第二章 管理模式
第四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实行学校、承担单位、项目组三级管理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
第五条 学校的管理职责是:
(一) 组织制定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规定;
(二) 组织项目评审、立项、推荐、检查及验收等工作;
(三) 负责项目经费使用的审核与监管;
(四) 总结、宣传和推广项目建设成果。
第六条 承担单位的管理职责是:
(一) 组织本单位项目的培育、申报工作;
(二) 承担项目建设过程的保障、监督、检查等工作;
(三) 负责项目建设经费使用的审核与把关;
(四) 负责组织项目年度总结,宣传推广项目建设成果。
第七条 项目组的职责是:
(一) 组织项目的调研、论证和申报材料的准备等工作;
(二) 依照项目建设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参见附件),制定项目建设计划,与学校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
(三) 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把握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建设质量;
(四) 按规定合理安排和使用项目建设经费;
(五) 做好本项目年度总结,宣传推广项目建设成果。
第八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主持人、建设内容、建设目标、进度安排等不得随意调整。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按有关规定报学校或相关主管部门批准。未经批准调整的视为无效,并给予通报批评,直至收回资助经费,撤销项目立项,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三章 立项与建设
第九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申报立项程序如下:
(一) 学校根据教育厅或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发布项目申报通知;
(二) 各单位根据学校通知要求申报项目;
(三) 学校组织项目评审,对校级项目进行立项实施;
(四) 学校从校级项目中择优推荐申报省级项目,国家级项目由省教育厅推荐申报。
第十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项目立项后,主要开展的工作有:
(一) 承担单位督促项目组及时根据项目建设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与学校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责任书中的建设内容要涵盖相应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责任书中的预期成果既要有促进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成果,又要有制度建设、教学研究、网站建设等类型的成果,能够有效支撑相应的建设内容;
(二) 每个项目均须建设专题网站,及时公布项目的建设内容、实施方案、进展程度和共享资源等内容,加强有关建设成果的宣传推广,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作用;
(三) 严格按照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实施,接受学校的检查和验收。
第十一条 项目检查采取随机检查和年度检查相结合。检查方式主要包括项目自查、汇报、访谈、查阅资料及网站、实地考察等。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 项目进展情况及取得的建设成果;
(二) 网站建设情况;
(三) 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四) 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校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告诫、中止或撤消项目等处理。
(一) 申报、建设过程中弄虚作假,违背学术道德;
(二) 未按项目要求开展实质性建设工作,阶段性建设任务未完成;
(三) 网站未及时更新,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四) 不按要求报送项目建设情况,无故不接受对项目的检查、验收、监督与审计;
(五) 项目经费使用违反学校有关财务管理规定;
(六) 其他违反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行为。
第十三条 项目完成后由承担单位报送项目建设验收材料,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组织验收。验收的主要内容是:
(一) 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
(二) 网站建设情况;
(三) 项目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及推广应用情况;
(四) 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五) 项目管理情况;
(六) 项目经费的配套与使用情况。
第十四条 项目验收结束后,学校给出验收结论。验收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三种。对验收结论为“通过”的项目,授予相应称号;对验收结论为“暂缓通过”的项目,限期整改,一年后进行复查,通过者授予相应称号,仍不通过者取消建设项目;对验收结论为“不通过”的项目,取消建设项目,并追回项目经费,对责任单位和个人做出相关处理。
第十五条 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建设期内负责的项目原则上不能超过2项。同一专业,已经立项为专业建设类项目的不得再申报其他同级别专业类项目。
第四章 经费管理
第十六条 为保障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激励各单位和教师积极开展项目申报和建设,学校对获准立项为国家级、省级、校级的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投入相应建设经费,经费标准参见附件1。
第十七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经费按学校专项经费进行管理。项目经费的使用由项目负责人经办或把关,院系和学校分级审核、监管,项目总经费的5%作为学校管理经费统一使用,其他部分由本项目使用,项目立项后按照提前预算、分批拨付的办法实施。项目建设经费一般分三次拨付,第一次为启动经费(占30%),在项目签订建设责任书后拨付;第二、第三次为建设经费(分别为30%、40%),根据项目建设检查情况拨付。
第十八条 对年度检查合格的项目,学校将在下一年度继续资助;对于未完成计划目标任务的或无故逾期不报送项目建设年度进展报告的项目,学校将暂停项目经费资助,整改合格后方可恢复项目经费资助。
第十九条 对不同级别的同一项目,不重复资助。若某一项目由低级别建设项目被评为高级别建设项目时,则按高级别建设项目资助标准资助。上级部门资助数额达不到附件1的标准时,学校补足差额部分,达到或超过附件1的标准时,上级部门资助数额执行,学校不再追加经费。
第二十条 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
(一)项目调研论证费:主要用于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调研、论证、咨询、评审、申报、验收和鉴定等支出。
(二)教学材料费:主要用于与教学有关的教具、小型仪器设备、耗材的购置与制作,实习、实训的联系与检查,图书资料的购置、印刷、复印、建档,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讲义印制等方面的支出。
(五)教学研究费:主要用于校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相关科研项目的申报、结项、论文发表、教材及专著的出版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六)学习交流费:主要用于承办和参加学术会议、聘请校外专家讲学或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等方面的支出。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所产生的一切技术成果均属职务成果,归学校所有,经学校同意后方可进行成果转让。
第二十二条 对于本管理办法中没有列出的项目,资助经费参照同类型的其它项目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1.黄淮学院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经费标准
2.黄淮学院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
附件1
黄淮学院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经费标准
(单位:万元)
序号 |
项目名称 |
经费标准 |
||
国家级 |
省级 |
校级 |
||
1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60 |
30 |
15 |
2 |
特色专业 |
40 |
20 |
10 |
3 |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 |
60 |
30 |
15 |
4 |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40 |
20 |
10 |
5 |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
60 |
30 |
15 |
6 |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
3 |
2 |
1 |
7 |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10 |
5 |
3 |
8 |
精品视频公开课 |
12 |
6 |
4 |
9 |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
10 |
5 |
3 |
10 |
教学团队 |
15 |
8 |
4 |
11 |
教学名师 |
10 |
5 |
2 |
附件2
黄淮学院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专业改革类项目建设目标与内容
(一)建设目标
根据《黄淮学院专业建设工作条例》,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按照“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全面规划专业改革类项目建设。坚持专业与行业对接、与产业互动,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加强专业的应用性、特色性建设,优化专业品质,培育专业优势,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1.普通专业的建设目标
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点,引领示范其他专业改革建设,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2.工程类专业的建设目标
工程类专业的建设目标除满足普通专业的要求外,还要注重通过对工程类专业的改革,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内容
1.普通专业的主要建设内容(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我校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优化基础、增强后劲、突出应用、强化实践的原则,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完善专业基础培养与职业对接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的“3+1”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实施“产学一体”、“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培养”等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的课程学习渗透企业行业的职业素养培养与技能培训;积极探索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拓宽合作育人机制;积极推行“双证书”(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教学团队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通过“专兼聘”结合的方法,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要有健全的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和到企业实践煅练的长效机制。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根据《黄淮学院课程建设管理规定》,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建立科学的教材选用制度,组织教师、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共同编写实用的教材,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在生产中的应用,建立科学、合理、适用的教材体系。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开展课程资源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库。
(4)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探索和推进适应不同专业及课程特点的教学形式和手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和模拟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实物、实景、实岗、实效”的实践教学理念,充分利用“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合作育人平台,着力加强和改进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关键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开放的配套建设,扩大开放范围、开放时间、开放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
(6)教学管理改革。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在专业建设的重要领域进行探索实验。强化对课堂、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学习考核方式,注重对学习过程的监控,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评价功能。
2.工程类专业的主要建设内容
工程类专业除满足普通专业建设内容的要求外,还需注重以下要求:
(1)培养目标与要求。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以及试点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学科支撑、社会需求、专业特色、竞争优势等综合因素,对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进行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科学合理、操作性强。
(2)课程体系。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3)教学内容。继承专业发展成就,面向工程实际需求,瞄准行业先进技术,融入工程创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
(4)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强化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践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注重实践教学实效,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6)教学团队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定期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有计划地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任务;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
(7)培养机制。依托“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探索并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保证企业有效参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制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培养过程的实施、培养质量的评价等。
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目标与内容
(一)建设目标
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为学校实验教学提供示范经验,带动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二)建设内容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具体建设内容主要有:
1.更新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
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重视实验教学,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验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2.构建科学的实验课程体系
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课程(群),不断创新和开发实验教材。实验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各类社会应用实践有机结合,不断丰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开发、凝炼、建设一批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探索精神、训练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创新的实验教学项目。
3.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开展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探索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4.整合实验室资源
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相关实验室资源和师资队伍,建立目标清晰、载体明确、考核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行高效的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5.打造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
建立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制度,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引进,制定吸引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本科实验教学的政策措施,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热爱实验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学团队。
6.改革实验室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
依据学校专业布局特点,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理顺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制,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建设科学高效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规范。
7.改革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建立实验室共享机制和制度,着力提高实验中心在校内相关专业之间的开放共享度,提高利用率。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建立实验教学开放运行的政策、经费、人事等保障机制,完善实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8.优化仪器设备配置和安全环境配置
根据实验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配置数量充足、技术先进、组合优化的仪器设备,重视开发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满足实验教学需求。实验中心用房、设施、环境、安全等符合国家规范。完善师生安全教育管理体系,配齐相关安全实施和警示标志。加强实验室环境的监管和劳动保护工作,定期检查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目标与内容
(一)建设目标
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利用“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平台,通过建设实践基地,承担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任务,促进学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推动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
(二)建设内容
1.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实践基地应依托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以下统称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并由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实践基地的负责人。各实践基地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有关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
2.改革校外实践教育模式
遵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各类学生构建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方案,积极推动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改革,由参与共建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
3.建设专兼结合指导教师队伍
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应由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实践基地应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建立开放共享机制
各实践基地除承担共建高校的学生校外实践教育任务外,还应向其他高校开放,主动发布实践基地有关信息,根据接纳能力接收其他高校的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学习。
5.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实践基地应加强对学生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教育,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要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设备,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目标与内容
(一)建设目标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黄淮学院课程建设管理规定》为指导,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积极创建具有特色的各类网络资源共享课程,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建设内容
1.团队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该由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建设团队结构合理,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并体现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2.课程要求
课程性质要以本科通识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为主,教学内容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3.资源要求
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学与学习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
(1)基本资源。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2)拓展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习实训)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4.技术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符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网址: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88/201206/137333.html)。
五、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目标与内容
(一)建设目标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黄淮学院课程建设管理规定》为指导,积极推动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双语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和直接使用外语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建设内容
1.课程基本要求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主要包括双语师资的培训与培养,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与使用,先进双语教材的引进与建设,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优秀双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课程资源开发等。
2.教学实施要求
双语教学是指在课堂讲授、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中外语和汉语并用,以外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学活动。为保证双语课的教学质量,在遵守学校相关规定的同时,特强调如下要求和规范:
(1)教材。须使用外文教材(含国内影印版)或外文讲义进行教学,教材内容应涵盖双语专业人才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合理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备课。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备课,要用外文写出详细的教案、讲稿、教学日历等。双语教学课程应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以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
(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使用普通话外,开课初期50%以上的时间使用外语,以后逐步加大使用外语的比例,并有一定密度的课堂交流活动。
(4)作业安排。每门课程一学期应安排一定量的英文作业和讨论,教师应精心设计、严格要求、认真撰写评语。
(5)考试考核。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精心设计符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的外文试卷;完成阅卷、评分、成绩登录、试卷复查、试卷分析等规定工作。
3.网站建设要求
要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网站,提供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试卷及参考答案、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课程负责人或教学团队成员的现场教学录像。网上资源的技术标准参考《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
六、教学团队建设目标与内容
(一)建设目标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高素质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要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课程资源,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建设内容
1.团队组成
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2.带头人
团队带头人应为本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专业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的专业建设或课程建设,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
3.教学工作
教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及行业现状,追踪专业发展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团队无教学事故。
4.教学研究
团队成员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主持过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等,获得过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
5.教材建设
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团队成员承担过省级以上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
6.课程资源开发
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对本团队承担的主要课程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7.运行和管理机制
积极探索并建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能够为学校教学队伍建设提供示范性经验。
七、教学名师培养目标与内容
(一)培养目标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高素质应用型教学名师的培养,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引导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学术造诣,主动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融入到整个教学工作中,在引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创新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创建合理教学梯队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
(二)培养内容
1.教师风范
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风端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笃学,富有创新协作精神。
2.教学水平
教育思想先进,符合时代要求;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符合认知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能科学、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先进;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研究与应用,能及时把国内外教改成果以及专业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教学效果好,具有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主讲课程在全省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学生评价优秀。
3.教学与教研成果
积极参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成绩突出。主持过校级以上重大教改项目和教学工程项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做出重要贡献,获得市厅级以上奖励;发表较多高质量教改教研论文或出版具有一定影响的教改教研专著;自编、主编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主持过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多,科研成果的学术意义或社会经济效益较大,学术造诣高,在同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4.教学梯队建设
自觉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重视教学队伍建设,作为课程主持人或主讲教师对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以及本校该领域教学历史地位的确立做出重要贡献。
5.外语水平
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外语交流能力强,有用外语发表的学术论文,能使用外语讲授课程知识要点(特殊专业的酌情考虑)。